集贤便民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投资理财、生活百科、房产家居、国际资讯、商旅生涯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3-05-03 17:31:38
这是一个废长立幼的故事。
东汉末年,刘表与刘备一起吃饭。看到刘表面带愁容,刘备问他怎么了?
刘表说:“我一直为继承人的事发愁。长子刘琦仁慈孝顺,但有些胆小懦弱。幼子刘琮聪明能干,我的后妻蔡氏一直想让我立幼子为继承人,我很为难。如果立了刘琦,蔡氏兄弟掌握荆州军务,必然产生矛盾;如果立了刘琮,又不符合礼法,你看我该怎么办?”
刘表与刘备
刘备说道:“自古废长立幼,是取乱之道。违背祖宗法度,也许会招致祸端。”虽然刘备劝告了刘表,但是刘表还是经不住后妻蔡氏吹的枕边风,将刘琮定为接班人。
刘表去世后,曹操带军队攻打荆州,刘琮听从娘舅蔡瑁的意见向曹操投降。刘表费尽一生心血打下来的基业付诸东流。
刘备所说的废长立幼,是取乱之道。意思是,禁止嫡长子继承父业,而让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取而代之,就会导致国家动乱。
这句话从先秦开始就经常出现在史料和大臣的奏疏中,并且引发了历史上的许多悲剧,比如秦始皇幼子胡亥继位导致秦朝的快速灭亡,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,清朝的九子夺嫡等等。
为什么古人认为嫡长子继承制是正道?废长立幼有多大的风险?为什么立太子不是以贤能为标准?
嫡长子继承制的渊源
古代世袭社会里,从天子、王爷、公卿等到士族大户人家,他们的皇位、爵位、官职、家产都是子承父业。这里的子是特指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,称为嫡长子。
嫡长子具有继承父业的权利,这是古人立下的规矩。
这个规矩是怎么来的?这件事要追溯到远古时期。
原始时期,自然环境恶劣,野兽袭击、物质匮乏,生存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事。当时人们因各种问题死亡,在人类不能完全掌控命运时,就想到祈求神明帮助。
古代献祭
而神明不会无缘无故地帮助人类,人们就想到一个办法——献祭,即用粮食、衣服甚至孩子作为祭品贡献给神明。
而贡献出来的孩子不是任意一个孩子,而是一个族群所生的第一个男孩。当时的人们认为,只有把第一个男孩献给神明,神明才会保佑族群有更多的孩子延续生命。
也许今天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愚昧,但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,这种做法极大地缓解了人们的焦虑不安。
由于这个原因,嫡长子在一个族群中确立了地位,这也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源头。
到殷商后期,嫡长子继承制已经基本确立。根据《史记》记载:商王帝乙的妃嫔生下长子,名叫微子启,由于这个妃嫔不是正宫并且地位低贱,导致微子启没有成为继承人。
帝乙的正宫妻子生下了小儿子辛,因为正宫的地位高,后来辛(商纣王)继承王位。
商纣王
周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。周朝明文规定,继承王位或爵位的只能是嫡长子,庶子即使再有才能,也没有这个资格。
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,以血缘关系为基础,明确规定了继承、分配地位和财富的次序和等级。
既然嫡长子继承父业,那么多的庶子怎么办?庶子不能继承皇位,但可以得到赐予的爵位,成为诸侯。
于是周朝创立了分封制,分给诸侯们一定面积的土地。几十个诸侯加起来,拥有的土地面积都没有国王大,这就保证了国王对全国绝对的控制权。
在奴隶社会,一直沿用宗法制度,巩固等级秩序。进入封建社会后,不再使用宗法制,但是仍然沿袭了嫡长子继承制度,并且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可。
废长立幼的历史事实
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,绝大多数时候皇位是由嫡长子继承,但是历史上也有一些废长立幼的现象。
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突然死亡,原本指定的继承人是长子扶苏。
赵高狼子野心,欲掌控秦国实权,便与李斯两人篡改秦始皇遗诏,将秦始皇幼子胡亥立为接班人。随后,赵高用手段逼死了扶苏、谋杀了大将蒙恬,再逼死李斯。
秦始皇
胡亥虽然当了皇帝,但是太年轻,完全没有从政经验,这样大权就完全落在赵高的手中。胡亥登基仅3年,秦国陷于内乱亡国。
如果扶苏接秦始皇的班,结果就大不一样。扶苏一直被秦始皇作为继承人培养,年龄比胡亥大,并且经历过战争,有参与政事的经验。
扶苏上位,加上蒙恬将军的辅佐,秦国的局面就会不一样,然而历史没有如果。
汉武帝
汉武帝原本立嫡长子刘据为太子,因听信小人挑唆,认定刘据谋反而杀死他。太子之位空虚,汉武帝反复思量,立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,同时赐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。
汉武帝以为这样可以免除外戚干政之忧,却未料到自己死后刘弗陵太年轻,皇权却落到大臣霍光手中。
霍光把自家所有的男丁封侯,并且在刘弗陵早逝之后,立12岁的刘贺当皇帝。几年后,刘贺想夺回皇权,被霍光找罪名废除。
之后,霍光立没有外戚依靠的刘病已为帝,把刘病已牢牢掌握在手中。直到霍光死后,汉宣帝刘病已才抓住机会,灭了霍光家族。
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励精图治,晚年废黜太子杨勇,立次子杨广为太子。杨广(隋炀帝)当上皇帝后,逼死原来的太子杨勇,幽禁蜀王杨秀。
杨广的做法引发诸王不满,汉王杨谅起兵造反,杨广血腥屠杀兄弟及其子孙。这种内斗造成了社会极不稳定,阻碍国家发展。没多久,杨广就被李渊率兵推翻了。
唐太宗
李渊称帝建立唐朝,嫡长子李建成为大唐太子。次子李世民跟随李渊四处征战,军功远大于李建成,于是两人经常争斗。
后来,两人的关系发展到水火不容,李世民在玄武门起兵,伏击杀死李建成等数百人。李世民成功当上太子,两个月后成为皇帝。
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,开创了大唐盛世,然而玄武门之变的做法,却给子孙们做出了坏的表率。
他的子孙们一直发动兵变争夺皇权。武则天废掉几任太子,成为一代女皇。
武则天年迈之时,接流放在外的李显回朝。后来,李显发动政变,成为皇帝。几年后,李显驾崩,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兵变,除掉韦皇后及其党羽,李旦成为皇帝。
太平公主
随后,太平公主欲效仿其母,还未来得及谋反,被李隆基先发制人而赐死。李旦让出皇位给李隆基。
数年之后,唐玄宗李隆基也遭遇了马嵬坡政变。李世民以内斗开头,导致子孙们纷纷仿效,大唐反复上演兵变夺权这一幕。
清朝的康熙皇帝废掉了太子胤礽之后,诸多皇子见太子之位空缺,纷纷争夺,于是上演了九子夺嫡的大戏。
许多历史事实证明,废长立幼,挑战了沿袭已久的制度,违背了祖宗法度,造成了内部争斗。
废长立幼,虽然有许多失败的教训,但也有成功的例子。汉景帝先立栗妃的儿子刘荣为太子,后来废掉太子刘荣,同时也除掉跟随刘荣的一班人。
随后,汉景帝封王夫人为皇后,王夫人的儿子刘彻顺理成章地为太子。
汉景帝挑选接班人的眼光不错,刘彻(汉武帝)雄才大略,奠定了西汉王朝强盛的局面。
历史上废长立幼的失败案例,远多于成功案例。看来拥有至高无上皇权、说一不二的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更换继承人,因为风险实在太大了。
为什么废长立幼容易出乱子?
皇帝也必须遵从祖制,不能随便做出出格的行为,否则不仅遭到天下人的耻笑,并且群臣也难以信服。
皇帝如果想废长立幼,必然要有充足的理由,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。
如果要废长子,首先要考虑长子为什么要废?做了什么事情必须废除?一般来说,只有谋反的罪行才能被废。
康熙的太子胤礽曾经两度被废黜,除了胤礽昏庸无能之外,最主要的原因是胤礽与其外公索额图往来密切,康熙认为两人结成党羽,有勾结造反的嫌疑,所以康熙最终决定废黜太子胤礽。
为什么要立幼?皇帝立幼可能是出于稳定政治局面的目的。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废掉太子李承乾,选择第九子李治作为太子。
李世民深知李治年幼,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庞大的势力,而立下年幼的太子,也能避免其他皇子之间发生争斗。
皇帝不能随便废长立幼,还因为正妻的原因。嫡长子的母亲是正妻,这就意味着外婆家的地位高、势力大、后台硬。
皇帝更换继承人,牵一发而动全身,一定要考虑正妻娘家的政治势力。
比如汉高祖刘邦格外宠爱戚夫人,由于戚夫人不断给他吹枕头风,刘邦就动了废掉太子刘盈的心思,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。
然而,当刘邦刚在朝堂上提出更换太子的建议时,就遭到朝中绝大多数大臣的反对。
刘邦与吕雉
这些大臣都是皇后吕雉吕氏家族的人,比如吕后的哥哥吕泽,手下有7000户侯,还有樊哙也支持太子刘盈。
此后,为什么刘邦没有继续提议更换太子?因为刘邦已经到了晚年,不得不考虑很多。
如果强行废掉太子刘盈,刘邦活着时可能没有事。
一旦他驾崩了,群臣一定会联合刘盈,废掉刘如意,那将会是大开杀戒,这是刘邦不愿看到的局面。刘邦忌惮吕家的权势,换太子的心愿也落空了。
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原来有强大的娘家做后盾,舅舅卫青是大将军,表哥霍去病是大汉战神。
卫家人为赶走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,后来霍去病、卫青相继去世,刘据失去了后台,被奸人诬陷,被迫发生政变失败后自杀。
如果卫青或者霍去病有一个人尚在人世,刘据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。
一代枭雄曹操到了晚年,也陷入是否废长立幼的困局之中。曹操的长子曹昂战死,曹丕成为长子。曹操一直为接班的人选苦恼。
按照长幼顺序,曹丕应该成为接班人,并且曹丕打仗、处理政务都不错。然而曹植才华出众,更像曹操,深受曹操喜爱。
曹操
因为曹操的态度不明确,曹丕与曹植开始明争暗斗。曹操始终下不了决心,后来开口询问智囊人物贾诩:“你看曹丕与曹植,谁继承我的事业更合适?”
贾诩一段时间沉默不语。曹操一再追问,贾诩说了一句话:“思袁本初、刘景升父子也。”
贾诩在思考袁绍和刘表的事情,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,才给了曹操可乘之机,被曹操兼并。
贾诩真是高人,仅凭这一句话就解开了曹操的心结,曹操立即立曹丕为世子。
封建帝王之所以不敢轻易废长立幼,是因为这一行为会导致长幼之间的恶性竞争,皇室之间手足相残,同时群臣也会卷入争斗的漩涡,造成朝廷动荡。哪个皇帝不希望看到朝堂太平呢?
为什么立太子不以贤能为标准?
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,选人要用贤能,能者上,庸者下。
立太子选嫡长子,如果这个嫡长子是傻子,或者能力根本不如其余庶子,那么他必定治理不好国家,那就有改朝换代的风险。为什么古人要固执地遵守这一原则?
嫡长子是客观存在的,是明确的标准,但是否贤能是主观的标准。换句话说,立嫡长子这个标准是清晰的,而贤能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标准。
就是说,贤是可以动摇的。比如王莽是一个贤能的人,当时被大家称为活圣人。
然而他当皇帝却不英明,制定的政策剥削老百姓,比以往更严重,百姓怨声载道。后来各地百姓起义反抗,最终王莽兵败而亡。
明朝的崇祯皇帝也是以贤著称,他当皇帝之后,生性多疑,忠奸不分,杀害了将领袁崇焕,明朝受到皇太极军队的威胁。
后来他又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,被李自成攻进北京而自杀。
崇祯皇帝
清朝道光皇帝也很贤,他身为皇帝却穿着补丁的衣服,可是节俭的道光皇帝治国方略却不佳,几次鸦片战争都被外国军队打败,清朝从此走上了割地赔款的历程。
贤还能成为历朝历代想谋权篡位的人的借口。这些人以贤为名义,找来一个傀儡皇帝,自己大权在握。
三国时期,董卓觊觎汉天子的权力,就以立贤为借口,换掉14岁的皇帝,让9岁的刘协取而代之。
一个才9岁的孩子,如何称得上贤?董卓此举是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。
曹丕欲篡夺汉天子的位置,他自称自己贤能,有治理天下的雄才大略,因此可以代替刘协以及刘协的儿子继承皇位。
这些人以贤为借口,要么找一个傀儡皇帝作为遮羞布,要么自己直接当皇帝。
曹丕
天下贤能的人有许多,而嫡长子只有一个。嫡长子代表了秩序和规矩,规矩立好了,则秩序井然,而立贤的标准不具备确定性,难以操作。换句话说,立贤存在隐患。
比如一个人是皇子非嫡非长,与皇位一点关系都没有,按照祖制可以成为王,去封地安心过一辈子。如果规矩更改,改为立贤,这个人可能心动,他的母族也会心动。
众多皇子都有机会当太子,都会参与竞争,众皇子身后的家族、朝中大臣也会参与进来,争斗的结果就是你死我活。
相比之下,嫡长子继承制就稳定多了,断绝了众人的念想。虽然嫡长子有可能是平庸无能之人,但是给皇族带来了稳定的利益。
三国时期,只有蜀汉最安定平和,因为刘备执行嫡长子继承制,立刘禅为继承人。
刘禅在史书的描绘中是能力平庸,但是他继承王位合理合法,手续齐全,蜀汉从成立到灭亡都没有发生过内斗。
其实当老板和皇帝很类似,在公司建立之后,明确规则是最重要的。
如果规则不明确,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解读方式,那就要靠争斗来确定谁更有道理。争斗必然导致资源、精力消耗,受损失的则是公司。
比如一家公司总经理明年退休,张三、李四、王五都具备当总经理的资格,而制定不同的规则,就会导致不同的局面。
如果董事长说三个人谁更优秀,我就任命谁为总经理。这样张三可能去跑销路,李四可能在内部拉拢人员,王五可能给董事长送大礼。
还可能三个人各自为政,拉帮结伙,对公司就不是一条心。那么这个规则就是一个烂规则。
如果董事长说下一任总经理就是张三,那么李四和王五就不会去争斗,如果公司给予他们足够的利益待遇,他们也愿意全心为公司出力。
无论皇帝选太子还是公司选人用人,都需要有明确清晰的规则。只有定好规则,便于操作,才能维持稳定的局面,减少内部消耗。
总之,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规则,废长立幼是挑战规则的行为。规则一旦被认可,就具有稳定性,任何想改变规则的人都要付出代价。
如果有足够的实力和勇气挑战规则,就要思考修改规则可能获得的利益和与付出代价的情况,三思而后行,才能行稳致远。
作者|海风
编辑|丹尼尔李